当我学会“登门槛效应”一向畏难拖延的孩子开始自律上进很管用

    童行书院,由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发起,以可持续的公益教育为己任,助力中国教育发展。涵盖科学、人文、艺术、社会4大学习领域,以探索型、跨学科、融合式的项目制学习(PBL)为主要方式,立足中国,面向未来,培养有能力、有担当、有文化热爱的创新型人才。

    三个士兵在返家途中,又累又饿,他们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真想好好吃上一顿,再睡个好觉。

    等他们好不容易走到一个村子,想要讨点食物的时候,村民们无一例外地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这三个士兵商量了一下,然后高声喊道:亲爱的同胞们,既然你们没有吃的,那我们只好煮石头汤了。

    士兵们先是向村民们借了一口大锅,然后又向村民们要了三块石头。这太容易办到了,村民们都同意了。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像是施了魔咒一般。士兵对村民提出任何要求,他们都开始无法拒绝了。

    最后大家都累了。这时士兵们提出留宿的请求,村民们把最好的床让给士兵睡——怎么能让这些又聪明又有风度的绅士住阁楼呢?

    这就是《石头汤》的故事。士兵对村民施的魔咒不是别的,正是咱们今天要谈到的“登门槛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想要别人做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或者不太容易答应的事时,可以先向他提出一些小要求,之后,再提大要求时,他就比较容易接受。

    登门槛之所以有效,其中一个原因是人们都希望在别人面前保持一个比较一致的形象。

    咱们经常会被“登门槛”,明知道要上当了,还是会把脚伸到圈套之中。这就是登门槛的力量,让人无压力地顺从。

    我上过一个极蠢的当。大概是四年前的一个早春,我去菜市场买菜,我们那个市场卖的东西很便宜。

    我看到好些人围在一个摊位前(后来想想那些人应该是托儿),我上前看了看,白花花像大米一样的东西堆满了整个摊位。

    摊主从一个红色塑料袋里抓出了一把松仁,告诉我说,这是80块钱的,你要买的线块钱给你。

    既然他这么说了,不要白不要。于是我就让他把那80块的放到我挑好的袋子里。(这是个低门槛,我因为贪便宜而无法拒绝。)

    接下来是一个重点,他这样说:“这些80块的混进去就不好捡出来了,你要是真买的话,我就给你放进去了。”

    他一边介绍他的货有多好,一边又给我抓了几把80块钱的松仁。等称好之后,一报价,我彻底傻眼了,我得付400多块钱。

    人家是40块钱一两,不是一斤呀,傻死我算了。卖货的人故意没有言明,而我看到大面积摆放的松仁,就默认不贵,尤其是加上贪便宜的心态,就上当了。

    能怎么办呢?想不买了,人家之前已经将80块的混到了40块的里了,即使你知道那80块的和40块的一点区别没有。再说是我主动要求人家放进去的。

    买下之后,只能安慰自己说,松仁就是那么个价格,他骗我只是让我多买了一些。如果我一开始就知道要花400多块钱,一定不会买。

    但是登门槛效应中的核心理念,我们倒是可以用一下,让孩子包括我们自己,不会因为畏难,而放弃做一些事情。

    我家娃爸很抗拒锻炼身体,尤其是在去年仅靠调整饮食结构,减了十多斤明显变瘦之后。

    今年他因为各种过敏,看了医生,医生的建议是让他多少运动一下。他大概心理上有了点变化,行动上依旧没变。

    四个多星期之前,我开始跑步,娃受了影响,也要跟着跑。于是三个人一起到了公园。来都来了,娃爸也跟着跑了。那还是一个下雨天。

    接下来的事情就有意思了。他看到我跑得极慢,夸张点说,世界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那么慢也算跑步?

    去年上一年级一个多月了,一个都跳不过去。娃太受挫了,不想练,一提跳绳就闹脾气。

    后来我们对孩子降低了要求,第一个小目标就是愿意出去练,第二个目标是能跳一个,不管动作标不标准。

    从能跳一个到能跳十几个之后,就不用管了,他会主动提醒我要去跳绳了,让我给他拍视频打卡。

    练乐器也一样,孩子不愿意练,一天练三分钟总可以吧。用小要求来登门槛,孩子就不会抗拒。

    就像我被骗那次,人家一而再再而三地问我,要不要把那80块放进去。我答应了,而且周围有那么多人,我就没法退货了。

    咱们也可以借助一下这个力量。将你下的承诺、想要达到的目标公开,利用众目睽睽的力量,让行动持久一些。

    要打卡就打到朋友圈上,朋友圈里多多少少还是会有真朋友、真同学、真同事、真伙伴。

    我在朋友圈上跑步打卡,所以我不想跑上两天就不跑了。为了有一个漂亮的数据,我还会早睡。

    这就是公开目标的力量,无论是写下来、还是说出来都会有这么一股神奇的力量,“言语会变成信念”。

    他自愿自觉,而不是被逼着说出来的承诺,就会遵守。到目前为止,他做得还不错。

    “登门槛效应”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习惯于承诺和行为相一致,另一部分是因为自我意象的改变。

    也就是说,别人对我们提了一个小要求,我们答应帮助他了。我们的这个小行为让我们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这种自我意象会让我们再次去帮助别人。

    我以前总会说孩子脾气大。在一个桌游——拼表情的游戏中,我说,你喜欢生气,拼起生气的表情来还挺快。之后,孩子在拼生气的时候越拼越快。

    看到孩子这个反应后,我有些后悔。我没给孩子一个正面的自我意象,而是让他往负面的靠。

    其实这段时间我娃生气的时候少多了。有一次,他气同学太不公平了。我怎么说他都不听,还把气撒在了我身上。最无奈的是,他一想起来就会气上一会。

    我说,你发现没,你拼生气比我慢,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最近脾气好多了。而且我发现你在学校挺受欢迎的呀,放学的时候同学总是喊你。

    孩子笑了,开始给我讲他在学校里的趣事。至于孩子会不会为了拼得快,故意多生气,我没敢多想。

    【童行书院(ID:tongxingplan)】由世界科幻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发起,涵盖科学、人文、艺术、思维4大学习领域,为3-12岁儿童提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通识启蒙课程,通过探索型跨学科融合学习,让儿童思维宽广,思考深入。

    原标题:《当我学会“登门槛效应”,一向畏难拖延的孩子开始自律上进,很管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