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垃圾、廉价物、废弃材料去制作艺术品的案例相信我们都见过,也许你知道的并不全面。这种“贫穷艺术”也是观念艺术的一个流派。在艺术的世界,贫穷永远不会限制人的想象。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意大利Hirschhorn出现了一种新的艺术运动,它被称之为贫穷艺术(Arte Povera)。
“贫穷艺术”并不是指作品材料的匮乏与简陋,而是用最朴素的材料——树枝、金属、玻璃、织布、石头、动物、废旧品、日常材料或被忽视的材料作为表现媒介,甚至是空气。摆脱传统所谓“经典”的“高雅”艺术束缚,并重新界定艺术的语言和观念。
意大利艺术评论家Germano Celant于1967年提出这个概念,以概括和描述当时一批年轻的意大利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和观念。
贫穷艺术的作品与具有类似倾向的其它国际艺术家的作品齐头并进——例如大地艺术、反形式、后极简主义和概念艺术。
当地时间今年的7月19日,意大利贫穷艺术团体中唯一一位女性艺术家玛丽莎·梅尔兹(Marisa Merz)在意大利都灵去世,享年93岁。而相比她的丈夫、贫穷艺术团体的领军人物马里奥·梅尔兹(Mario Merz),梅尔兹的知名度要低得多。2013年,她获得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终身成就奖。两年前,91岁的她在美国迎来首个个人回顾展。
梅尔兹,1926年生于都灵,她的艺术生涯始于20世纪60年代。她的特别之处始于她在贫穷艺术群体中所占据的边缘位置,以及她如何在边缘位置找到自己的道路前行。
梅尔兹将自己的边缘性转变为无拘无束的个人独创性。许多贫穷艺术家过于执着于自我,甚至有些自满和自负,而梅尔兹却始终力图在艺术中展开温和、亲密的相遇。
虽然相比之下,梅尔兹的名气并非很大,但她的作品不比任何一位贫穷艺术的同辈艺术家逊色,他们共同提出了那个时代的先锋艺术口号,试图缩小艺术和生活的差异,拒绝艺术和生活的分裂。
她的作品大多是寄寓于家庭生活的积极内容。梅尔兹坚定地拒绝被称为“女性主义”艺术家。即便如此,她的独立性使她成为女性主义分析的理想化身。她揭示了限制所在,然后去冲破限制。她将自己和世界的摩擦变成了轻快的叙述。
而说起贫穷艺术的领导人物,阿里吉耶罗·波提(Alighiero Boetti)又是其中重要的一位。
1940 年 12 月 16 日波提出生在意大利都灵,他是贫穷艺术运动中的领导艺术家之一,在都灵、罗马和喀布尔三地都工作和生活过。他的父母分别是律师和音乐家,而波堤自己也曾在都灵大学学习商科,后来成为一名自学成才的艺术家。
卢塞恩博物馆(Kunstmuseum Luzern)组织了他的首次国际大展。
巴塞尔美术馆(Kunsthalle Basel)举行了他的大型个人回顾展。
阿里吉耶罗·波提最著名的作品是他在 1971 年到 1994 年间创作的世界地图刺绣作品,鲜艳的色彩结合各种意大利语的名言,构成了他独特的艺术形式。
贫穷艺术的辉煌仅仅只是在1967年到1977年间的10年时光,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贫穷艺术仅仅也只是露了下自己的身影就退出了最前部分的舞台。
或许这样的名称似乎注定了给人们观念上的误解,毕竟在很多人的思维中,贫穷和贫苦是如此相似的词语。
但是,“贫穷艺术”诞生于意大利的“黄金时代”,总体而言,那个时候的意大利人(包括贫穷艺术家们本人)也并不贫穷。对艺术来说本应该是没有高贵和贫穷的区别,有的只是艺术家们自己对自己作品的定义和人们对其作品的评论而已。